南方论刊
    主页 > 期刊导读 >

从全国地方戏曲南方会演看地方戏曲的发展趋向

由中宣部文艺局、文化部艺术司主办,中共湖北省委宣传部、湖北省文化厅、武汉市人民政府、湖北省演艺集团承办的全国地方戏曲南方会演是近年来的一次地方戏曲盛会。纵观来自16个省、市、自治区,涵盖15个地方戏剧种的17台剧目,总体印象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与人民同心、与时代同步、与文化同根,与百姓同乐。

一、创作思想上与人民同心

从演出剧目反映出的思想倾向上可以看出,艺术家自觉以民族复兴、国家强盛和老百姓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为基本价值取向,把创作与提高人民生活的幸福指数结合起来,从深切体验、深刻认识、深入开掘、深远影响这四个方面着手,力求达到作品的思想精深。

(一)深切体验。从所有的现代戏作品和绝大多数的历史题材作品中都能感觉到,艺术家加深了对社会生活的关注程度,深切体验老百姓的疾苦,感受老百姓的喜怒哀乐,关心他们的生存状态和幸福感。艺术家的责任意识和忧国忧民的意识正在加强并在作品中表达出来。如豫剧 《焦裕禄》从创作理念上最大的成功就是深刻体验人民疾苦,把人性与党性,县委书记与丈夫、爸爸有机统一起来,表现了焦裕禄心系百姓的一片真情和为人民谋幸福的拳拳初心。这份真情和初心,在寒冷的火车站是坦诚与忧心,在灾荒中是敢于买粮救民的责任与担当,在生命的最后时刻是忍受巨大病痛为党的作风和人民疾苦而奉献最后一份力量的无私奉献。正是由于这种情怀的扎实与深刻,作品的主题思想与深厚的情感融于一体,合情合理、寓情于理、以情带理、情深意长,从而达到了思想性与艺术性的有机统一。成为现代戏创作、尤其是英模题材的扛鼎之作,受到观众的热烈欢迎。深入反思社会养老问题的现代锡剧 《夕照青果港》也给人以启发。

(二)深刻认识。艺术家深刻认识人民创造历史的唯物史观,从关注民生的角度思考社会问题,透过生活的表象探求具有艺术意味、富有哲理性的内容。笔墨更深沉,情感更浓烈,认识更加深入。湖南花鼓戏 《桃花烟雨》是一台表现精准扶贫题材的紧贴当下农村现实的作品。主题鲜明而不概念,内容紧贴现实而不单调,巧妙地把精准扶贫的主题嫁接到社会生活的深刻基础上,嫁接到当代农民的生存状态上,以扶贫作为催化剂,在自然条件一样山水间、在生活背景同样的人群中,激荡起理想的波澜、燃烧的火焰、奋进的力量;把爱情的历程作为扶贫精神的依托和象征,两者相互依存、相映生辉,坚硬而艰巨的主题增添了温暖的色彩和花的芬芳。编剧和导演都对剧种十分熟悉,精彩的生活细节和强烈的喜剧效果,很好地保持和发挥了剧种优势,从艺术上给了人们真切而丰满的感受,是一台难能可贵的直面精准扶贫而焕发着艺术魅力的当代题材的作品。高甲戏 《大稻埕》以丧权辱国的 《马关条约》将台湾割让给日本为背景,通过林天来一家人的悲欢离合,让观众在复杂的情感纠葛中真实地体验了大稻埕人民为了祖国的尊严奋勇抗日的民族精神和国家情怀。

(三)深入开掘。从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伟大实践激发创作灵感,从中华文化的优秀传承中挖掘丰富源泉,努力创作有底蕴、有品质、接地气、聚人力的精神食粮,成为新的审美趋向和追求目标,涌现出了一批新鲜感、有活力的作品。越剧 《屈原》中的主人公是中国历史文化中精神象征意义最强的人物之一,如何把这样一个令人肃然起敬、充满期待的人物塑造成为一个丰满扎实的艺术形象,是许多艺术家心仪的富有挑战性的追求。屈原在剧中有这样一句台词,人字 “这一撇一捺乃德和才也,德乃人之魂,才乃人之本”。作者就是以自己对人的理解开掘思想深度,从德与才、魂与本这两个方面入手,扎实而富有戏剧性地塑造了屈原这个形象。并在基础上提炼出了屈原的精神特质——“清”,清白品质、清高情调、清素生活、清廉吏治、清明社会、清朗天空。屈原其实就是一个漫漫数千年的清廉梦,带着痛苦、困惑、烦恼、愤慨和哀伤随着汨罗江水东逝而去。学生宋玉肩负起屈原生前的重任,并寄望其在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历史征途中实现这个清廉梦。作品在给人美的享受的同时引发无限遐想。柔肩担道义,历尽艰辛换得盐道畅通的贵州花鼓戏 《盐道》也体现了自己对历史文化的认知。

(四)深远影响。艺术家在深入体验、深入认识、深入开掘基础上,把作品的目标开始放得更长久、更深远。呈现给观众的剧目中,减少了急功近利,减少了个人情绪宣泄,减少了怪诞猎奇,更减少了拜物主义的庸俗。相对应的是,艺术家的自信心和使命感在加强。这次参加会演的剧目,没有一台是为会演而创作的。与艺术家们交谈,他们都是在为剧团、为演员、为观众喜爱而创作;理想的目标是为剧种文化宝库添加我们这一代人的瑰宝。所以,参演的每一台剧目都有了相当客观的演出场次,有的成为剧团的保留剧目,有的已经走向海外。什么是无愧于伟大时代和伟大民族的作品?我理解,一是不仅在当代、而且在未来,二是不仅在中国、而且在世界,都能产生影响。我们的事业正在向着这个深远影响的方向努力。